随着神经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发展,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正从基础科学的理论探索迈向临床应用的全新纪元。作为连接人类大脑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脑机接口技术不仅为我们深刻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而且有望彻底改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模式。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功能重建、意识障碍评估与促醒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从实验室的“惊鸿一瞥”到临床的“普遍获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更高通量、更低创伤的神经信号采集?如何利用先进算法精准、高效地解码大脑意图?如何确保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长期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以及如何构建人机协同、智能交互的闭环调控系统?这些挑战既是束缚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的瓶颈,也是驱动该领域创新突破的动力。
为了系统性地梳理当前进展、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进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唐洲平教授、胡俊波教授、王桂华教授和舒凯教授担任主持人,推出“脑机接口:迈向临床应用之路”专题。热忱欢迎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分享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共同擘画脑机接口技术赋能人类健康的美好蓝图。按照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审稿通过后,录用稿件将以正刊形式出版。
一、征稿范围
接收所有未公开发表过的、与“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主题相关的研究综述与原创性研究论文。鼓励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欢迎面向临床需求的创新探索。主要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 脑机接口新型传感与信息采集技术
● 神经信息高效解码与智能算法
● 脑机接口驱动的神经调控与功能重塑
● 脑机接口在重大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植入式脑机接口的生物相容性与长期稳定性
研究综述:要求对上述领域近5~10年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进行深度、批判性的总结,并对该领域的科学意义、核心挑战、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独到见解(第一作者应具有高级职称)。
研究论文:报道该领域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或临床转化方面具有理论创新性、重要科学价值或重大临床意义的最新科研成果。
二、进度安排
截稿时间:2026年3月15日
网络首发:录用定稿后
预计出版时间:2026年下半年
三、特邀主持人
唐洲平,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脑机接口技术、干细胞移植、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等。现任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第二临床学院党委书记、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武汉市脑机接口医保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院长、同济医院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主任等。
胡俊波,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与免疫、肿瘤侵袭转移、癌症神经学、脑机接口等。现任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第二临床学院院长、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院长、同济医院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主任等。
王桂华,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与免疫、肿瘤侵袭转移、癌症神经学、脑机接口等。现任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执行院长、胃肠外科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等。
舒凯,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英才”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颅底肿瘤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微环境、功能神经外科、脑机接口等。现任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外科学系副主任等。
四、投稿要求
1. 投稿时请选择“脑机接口:迈向临床应用之路”专题,“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栏目。
2. 稿件格式规范参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的论文格式(也可下载网站 “稿件格式及示例”作为参考)。
3.论文信息完整,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且无涉密内容,不少于6000字。
4. 投稿论文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
5. 其他事项请参阅学报网站(xb.hust.edu.cn)中投稿指南。
五、联系编辑
编辑:钱钺
电话:027-87543916-810
邮箱:journal@hust.edu.cn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