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旨在研究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连接与交互,是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神经科学、材料科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与信号处理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脑机接口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已在神经康复、功能替代、人机交互、认知增强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脑机接口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通量神经微电极、神经信号的长期稳定获取、高性能解码算法、高效率解码器校正方法、便携式脑机接口系统及高效的脑机接口临床应用等。因此,推动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研究,攻克其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对促进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解码大脑奥秘、赋能人类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推动解决其在临床医学、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中的应用难题,促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叉融合,构建“脑-机-智能”协同的创新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将推出“脑机接口:面向工程技术创新”专题。本专题特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罗志强教授、张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研发人员及青年学子提交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展示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实现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高水平成果,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按照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审稿通过后,录用稿件将以正刊形式出版。
一、征稿范围
凡是未公开发表过的、与“脑机接口工程技术”主题相关的研究综述与原创性研究论文均可投稿,主要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 脑机接口基础理论与神经机制
● 脑机接口电极设计与制造
● 脑机接口系统与器件
● 脑机接口神经信号采集与解析
● 脑机接口解码算法
● 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功能替代与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融合
● 大脑-脊髓/外周神经接口
研究综述:该领域近5~10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深度总结,全面评述该领域的科学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内容应基于作者(第一作者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研究或与之直接相关。
研究论文:报道该领域在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和重要科学价值的最新科研成果。
二、进度安排
截稿时间:2026年3月15日
网络首发:录用定稿后
预计出版时间:2026年下半年
三、特邀主持人
伍冬睿,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IEEE Fellow,IEEE模糊系统汇刊(IF=11.9)主编,主持基金委青A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等。发表PIEEE、IEEE TPAMI、《国家科学评论》等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6万余次。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等。2021/2022/2024中国脑机接口比赛技术赛全国冠军。
罗志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界面生物电子材料与器件。至今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个人H因子为43。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和康复器械与生物材料分会委员。
张鹏,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植入式脑机接口与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已在Med、Nature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英文书籍章节1部,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11项,完成脑机接口专利成果转化1项,担任Brain-X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学会第四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多次受邀参加IEEE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年会(EMBC)、生物医学信号和图像处理会议(ICBIP)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等国际会议并担任分主题主席、作特邀报告。
四、投稿要求
1. 投稿时请选择“脑机接口:面向工程技术创新”专题,“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栏目。
2. 稿件格式规范参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的论文格式(也可下载网站 “稿件格式及示例”作为参考)。
3.论文信息完整,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且无涉密内容,不少于6000字。
4. 投稿论文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
5. 其他事项请参阅学报网站(xb.hust.edu.cn)中投稿指南。
五、联系编辑
编辑:钱钺
电话:027-87543916-810
邮箱:journal@hust.edu.cn
10
2025